時下流行的選秀節目,那些評審對於表現出奇好的選手,常常這樣誇讚:「你表演成這樣,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行草三部曲的終結篇「狂草」,我也下了這樣的註解:「這樣的表演,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如果觀者只拘泥於「狂」這個字,看完這一場 75 分鐘的演出後,一定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確實有表面奔騰澎湃的場景,舞者動作卻也穿插許多緩慢沉凝的動作。

 

我想,林懷民一定看透了:有慢才有快,有了極慢的動作,才能襯托出大手大腳動作的外放。一逕大手大腳衝到底,沒了對比,舞蹈不會好看,就是硬去指涉標題「狂草」,一路衝到底,我想也不是書家寫狂草的風格。

 

畢竟,書家寫作時,即使顛狂,也有他處理細膩轉折的部份,不是嗎?

 

所以,沒有任何一種音樂可以搭配這樣的作品。舞者的動作起落與肢體韻律早已跳脫一般節奏,即使十二音列到現代音樂那樣的沒有章法,仍然無法襯托出這樣舞者的肢體韻律。

 

於是,迴盪在劇院中的,只有風聲、鈴鐺、海浪、金屬敲擊、號角,沒有旋律,無妨韻律,隱去節奏,像是歪打正著般的讓以身體寫書法的舞者恍如置身自然天地間,如此的臨場效果。有時,萬籟俱寂,劇院中充溢的是舞者呼吸吐納的窸窣聲、腳掌重擊地面的拍擊聲,以及源生丹田的吶喊。

 

舞者的肢體全然自由,起落對比比起前兩部曲來得更大,不僅大手大腳,更是大開大闔,除了頭尾兩段群舞外,舞者或一組組,或一個個輪流上場,用身體在林立的紙張碑文間恣意揮灑。林懷民在排首部曲「行草」時曾因為舞者即興太精彩,而開玩笑說「這舞乾脆就用 21 段 Solo 組成好了」(2001 年時雲門有 21 位舞者)。這三部曲的終結篇,某些程度上很有這樣的影子,因為每一段的風格都不盡相同,卻一氣呵成。獨舞巧妙的穿插,讓周章佞、李靜君、林姿君與溫璟靜分別展現身體不同的質地構成,光這四個人風格不同的獨舞就讓人大呼過癮,而那些不遑多讓的群舞段落也同樣讓人難忘。

 

曾經「狂草」在英國演出時,有舞評家認為「太長了,悶透了」,但德國舞評家卻認為「意猶未盡,還想繼續看下去」。今晚再看一次,我想我還是會站在德國舞評家那一方。75 分鐘結束,我真的還想看下去!

 

或者,應該這麼說:三部曲總共 225 分鐘(意外的巧合,都各 75 分鐘左右),意猶未盡,還想繼續看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