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14 當晚與 3/28 晚上的兩場演出,是一個很好的對比。

 

3/14 是加拿大 lemieux.pilon 4d art 劇團的「諾曼」,以動畫投影的方式將前衛動畫大師 Norman McLaren 的作品投影在舞台上,獨舞兼敘事者在舞台上以肢體展開一段與動畫投影的對話。

 

3/28 則是在 NSO 伴奏下,由奧地利的 Klaus Obermailer 以多媒體互動方式,擷取舞者 Julia Mach 現場肢體律動,加以延伸、支解,打在投影幕上,觀眾透過 3D 立體眼鏡觀賞電腦感應舞者肢體後組合出的影像。

 

一個是身體去配合影像,另一個則是影像去支解肢體。

 

原本 3/14 的演出我是有點問號的,因為所採用 Norman 製作的動畫影像頗為抽象,與舞者間的互動讓我不容易進入,當然我是這麼認為的:或許是很有意思的,但因為我不認識 Norman McLaren,所以我很難進入。

 

沒想到 3/28 的演出後,我反而覺得 Norman 還可親一點。在 Stravinsky 的音樂中跳躍的「春之祭」虛擬畫面,儘管視覺效果頗有可看之處,但讓我更有隔閡。樂團的演奏火熱至極,投影的虛擬影像卻讓我覺得「很冷」。

 

或許是因為他們挑了「春之祭」的緣故。這一首「原先寫給芭蕾舞團」的舞曲,因為其狂暴至極的音響,反而是現代舞編舞家的最愛,幾乎所有編舞家都拿這首曲子挑戰自己。康寧漢、季里安、馬克莫里斯、碧娜鮑許、黎海寧、林懷民...名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這其中,舞蹈劇場祭酒鮑許的「春之祭」最讓人顫慄。但無論是誰編的,幾乎都編得熱血沸騰至極,即使是使用「相對較安靜」雙鋼琴伴奏版的黎海寧版,亦復如此。

 

不知道為甚麼,在如此火熱、狂放甚至喧囂的音樂聲中,舞者的肢體動作依舊緩慢,是因為電腦運算速度不夠快嗎?我不知道,但這樣的疑惑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搭配演出」的虛擬影像變化雖多,但變換速度也緩慢,一樣與音樂難以接軌。一度我還「自作多情」的認為,這個演出的意義在於反諷現代人被數位技術包圍所產生的疏離,但看到一半,我就放棄這樣的想法了。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帶有現場演出的舞蹈表演,只要舞蹈夠吸引人,我們通常就不大會去注意音樂,但這場演出正好相反。虛擬影像的解離程度,讓我可以輕鬆注意 NSO 現場演出的水準。

 

NSO 去年一場 Bruckner 第八,幾乎要毀掉我對該團的信心,儘管 Bruckner 確實很難,但以 NSO 連續攻克「指環」與「玫瑰騎士」等歌劇中有名的困難大堆頭作品水準,沒理由一首 Bruckner 第八會搞得像個業餘樂團。我相信該場指揮,老大師 Gunther Herbig 一定也是大搖其頭。

 

不過,顯然這場演出 NSO 已經恢復水準。指揮 Brad Lubman 手勢非常積極,在 Debussy 的「海」與「牧神午後前奏曲」中做出很多大對比的音樂,NSO 幾乎都有夠水準的回應 -- 這才是 NSO 應該有的水準啊!下半場的 Stravinsky「春之祭」樂團更是火力全開,指揮與樂團發揮得淋漓盡致,動態感十足,甚至「野性十足」,非常符合 Stravinsky 的意圖:『「春之祭」是很原始的,沒有任何探索靈魂的段落」。

 

好吧,總算讓我恢復一點對 NSO 的信心,5/3 可以去聽簡文彬指揮 NSO 的音樂會了。

 

至於虛擬影像藝術,我相信它絕對有發展的空間,但技術層面要如何克服、是否還要繼續「非禮」像「春之祭」這樣狂熱又充滿節奏感的作品,恐怕還有得研究人員與影像藝術家忙個大半天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