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呂紹嘉擔任 NSO 音樂總監,走馬上任的第一場音樂會,加上排出大家都熟卻很難的馬勒第五,話題性十足,果然今晚音樂廳坐滿九成以上的觀眾。簡文彬卸任後,好一段時間,NSO 的音樂會沒這麼好的票房了!

 

要給整場音樂會一個評分其實很困難,所以改變方式,每首曲目單獨給分。一樣,滿分五星帶花。

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序曲 Felix Mendelssohn: The Hebrides  

 

呂紹嘉端給大家的見面禮,是以節制中庸見長的孟德爾頌。

 

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再次進化的樂團。歷經簡文彬的開創,以及老大師赫比希德奧曲目的歷練,在呂紹嘉棒下,這首標準德奧曲目真的讓 NSO 飄散出難得的德奧風味。優雅均衡的弦樂、終於懂得吹弱音的銅管與法國號,加上呂紹嘉細膩的詮釋手段,都讓這首孟德爾頌年輕時(20 歲算年輕,不過想到孟德爾頌的短命...20 歲似乎對他而言已經接近中年了)的作品再次閃耀出精緻的光芒。

 

這似乎已經明確預告呂紹嘉與 NSO 未來要努力的目標:精緻、深刻。

 

王怡雯:「台灣雙連畫」

 

台灣青壯女作曲家王怡雯的最新作品,靈感來源是作者自行繪製的四幅畫。除了一個大管弦樂團外,還放進一把二胡與一架古箏。

 

只給三顆星,不是 NSO 演得不好,個人認為是曲子本身的問題。

 

這個兩樂章作品,第一樂章有向德布西靠攏的意味,也就是說,單聽音樂,很難直接聯想到樂章標題「觀音山 - 絢麗的日落」。但嚴格來說,也不容易聽出任何象徵主義應該描繪出的「觀音山形象」,虛無飄渺的管弦樂搭著二胡拉起的大跳音程,老實說,我感受到的是「詭異」而不是作曲家想表達的「神秘感」。

 

神秘感與詭異,在音樂當中,這界線其實很模糊,一個不小心就會在不自覺中走偏。同樣訴求神秘感,Arnold Schoenberg 早期的 Gurre-lieder「古雷之歌」開頭也訴求神秘感,但他用的手段是清澄明亮的室內樂風管弦樂;晚期的歌劇 Moses Und Aron「摩西與亞倫」第一幕開頭一樣要表達神秘感,配器音型更顯模糊(特別還用了十二音列),卻不會讓人一下子有詭異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差異所在,更何況作曲家想要描繪的是景色,竟然讓人感到詭異,這部份可能還有斟酌的空間。

 

第二樂章「媽祖 - 三月遊行」來了三段式快 - 慢 - 快的音樂,這裡出現大量類 Bartok 式的不和諧音,偶而聽出一點點台灣廟會音樂的旋律,但很快又被喧囂的配器給淹沒。

 

在這個樂章中,反而凸顯出二胡地位的尷尬。其實,整首作品,二胡獨奏時幾乎都在拉大跳音程,等到要拉旋律線時,卻偏幾乎都跟樂團總奏搭在一起。二胡的音量碰上這種近似後浪漫派編制的大樂團,不用銅管來蓋台,弦樂部就可以把一把二胡給「和諧」掉。如果我的理解正確,作曲家的原意應該是寫一首近似古箏與二胡協奏曲的作品,隸屬彈撥樂器的古箏因為獨特,尚有一搏之力,二胡就明顯吃力了。

 

因此,也許整個配器都還有再斟酌的空間,畢竟後面的管弦樂實在太龐大,寫作手段又不是近似澄澈的室內樂手法,很難把二胡真正的特色凸顯出來,實在很可惜 --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賴德和當年寫「紅樓夢」時,才會使用琵琶?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這是第一次,我願意針對 NSO 的演出獻上最高的禮讚。

 

誰都知道馬勒難,誰都知道 NSO 銅管跟法國號碰上馬勒就是一個頭兩個大。每次聽 NSO 演奏馬勒跟布魯克納,似乎都對銅管與法國號不期不待,一場演出不爆個六七次、長線條吹不出來、弱音必死,似乎就是 NSO 銅管與法國號碰上這種後期浪漫音樂的「血照」。長久以來,對 NSO 這兩大「毒瘤」,我總是有著恨鐵不成鋼,「乾脆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偏見。

 

但今天最大的驚喜就是銅管。

 

第一樂章一開始那個小號,出現了 NSO 小號群從未有過,堅實穩定明亮舒放的小號聲,已經是一個驚喜,沒想到這位 NSO 新任的小號首席 Nicolas Rusillon 內功實在有夠深厚,無論是要他吹極弱音、極長音,還是按照樂曲要求吹出個穩定、飽滿、通透的長強音,似乎都難不倒他!有他的帶動,整個小號部的表現可說煥然一新,連帶旁邊的長號組和低音號,幾乎都出現超乎以往的表現。

 

而法國號更是不得了。今天的法國號彷彿法國號之神附身了,不但強弱分明,音色穩定,吹起需要表情的旋律線也一點都不含糊!這個夏天,法國號是做了什麼特訓,怎麼三個月沒聽,就整個不一樣了!

 

兩大「毒瘤」今晚脫胎換骨,加上其他本來就非常穩定的聲部(包括突然也變得厚實的中提琴),技術面已經沒有問題了!接下來就要看呂紹嘉怎麼面對馬勒困難的總譜見招拆招。

 

不愧是在歐洲浸淫許久的呂紹嘉,不僅老老實實做出所有馬勒式獨有的誇張對比,還能夠在長大的樂章中緊緊扣住樂曲結構,一點不散,而且還能適時照顧到每個細節,同時做出許多非常細緻精彩的速度表情轉換。他很精準的掌握住「自我沈溺」與「冷靜自持」間那一點點鋼索般的界線,牢牢抓住聽眾的注意力。每一個樂章都精彩無比,特別第三樂章選了個稍快的速度,讓這個樂章「居中調和」的功能更形明顯,也成功轉換前兩個沈重樂章造成的壓抑氣氛。

 

這應該是我聽 NSO 馬勒,從林望傑、簡文彬、赫比希一路下來,最精彩的一次!之前都是指揮有能力,NSO 卻跟不上,可今天不一樣了。指揮指揮出獨到新鮮的馬勒,樂團也以最佳狀況完美回應,這是最淋漓酣暢的現場馬勒經驗!

 

Bravo! Maestro Lu, and also Bravo for NSO.

 

期望這不是曇花一現,期望日後的 NSO 都是這樣的水準,那就是我們樂迷之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