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一直認為,在越發低落的媒體環境裡,藝文線的記者可能還保有一定的水準。但我還是失望了,徹徹底底的失望。



我不知道這位受訪者在兩相比較之下,會不會也有相同的感受。



我很期待雲門這次重演「九歌」,也猜到雲門在昨天會舉辦彩排記者會,今天會看到一些報導。怎麼著,台灣的記者,還是寫著「九歌重演,哀痛政治的心依舊」,一直強調編舞家對時局的「痛苦感受」,好像就是要塑造出「演九歌就是要對時局提出抗議」的樣子。九歌的荷花池、舞者的表現,一筆帶過,不深刻,只是 Copy 雲門給的資料。



看看 Taipei Times 的記者 Diana Baker 寫的報導,你會更痛心於台灣記者的淺薄。



首先,這篇報導很長,比中時、聯合見報的報導加起來的長度還要長。



再來,這篇報導其實很不像報導,很像一篇美好的報導文學。她先以「九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作為開場,接著屢敘雲門這幾年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經典畫面,然後開始仔細敘述「九歌」,九歌的結構、九歌的儀式性、荷花池、李名覺的景、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都提到了!),接著開始聊起舞者的表現。台灣記者只寫「蔡銘元首次挑戰山鬼」,一句帶過,但這位 Baker 小姐竟然可以寫出「對蔡先生,這個角色『不是他的菜』,但林懷民認為他作得很棒」。她甚至大膽問林懷民「排舞的時候,會不會懷念首演季的舞者?」林懷民說「一點也不。你看看現在的舞者,他們跳得多棒!比以前的舞者還棒!」台灣記者,沒有人寫出這一件事情。



最後,她還向讀者提出「選位建議」:要看「九歌」,最好不要坐太近,因為那個荷花池是這麼的美,最好在高一點的地方看,但當你買到這些位置時,你也最好要帶望遠鏡,因為舞者太多美好的動作細節不容錯過,比方「湘夫人」就有許多細緻的手指、手臂動作,柔美至極,"Shouldn't to be missed"。



我完全嚇一跳。這位記者的專業性與對作品認識的深度,完全超出我的預期。她不僅完整介紹這個作品,更提出她的觀察,也旁及創作者、舞者的感受。非常精彩的一篇報導,對於不熟「九歌」的外國友人與新生代觀眾,這是更好的入門指引。



請問,哪一位台灣記者做到這一點?請回答我,藝文線的記者也如同其他線的記者一樣的淺薄短視了嗎?



格局不夠大的人,看事情就只會看到表面,意圖做出最荒謬的連結。這就是台灣媒體的記者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