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信大提琴之夜

2010 年 10 月 20 日  

國家音樂廳

Edward 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二十世紀以降,大眾傳媒興起,宣傳手段日新月異,表演藝術界與娛樂界漸漸出現一批擅長用媒體炒作自己,名氣與實力成反比的「明星偶像」。他們往往擁有光鮮亮麗的容貌、容易勾人的作表,但實際演出的水準卻未必能與外顯形象搭配。

 

當這種所謂的「明星偶像演奏家」越來越多時,那些越形鳳毛麟角,默默精進自己藝術境界的音樂家,更顯得難能可貴。

 

問題在於,我們到底能不能體會這樣的價值。

 

筆者永遠記得第一次現場聽楊文信演奏的情形。他與國家交響樂團 (NSO) 合作,演出普羅高菲夫難得嚇人的交響協奏曲。這首二十世紀初期的俄羅斯佳釀,楊文信一路演來不慍不火,看似冷靜的音樂線條中卻總能隱隱透出一股躍動的生命力。現場聆賞,你會自然而然忘掉在為數不多的 CD 上聽到的各家詮釋,甚至包括首演此曲的羅斯卓波維奇。他讓這首曲子綻放出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味道。

 

那是一場精采絕倫的演出,但兩千人的大廳裡,僅僅坐了三成多的聽眾。

 

楊文信早就具備大師級實力,但或許是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待在樂團裡擔任大提琴首席,極少以獨奏家身份客席,而他錄製的那幾張精緻動人的唱片又沒有台灣代理商進口,他竟然就這樣輕易的被台灣聽眾忽略(那一陣子,跑遍多家唱片行,就是找不到楊文信的唱片也許是筆者翻找 CD 的功力有待改進還因此倍感失落了好幾天)。時至今日,要不是企鵝將他第二套巴赫無伴奏「三星戴花」,終於讓代理商願意大量進口,恐怕台灣唱片行裡還是很難找到楊文信錄製的音樂。

Wen Sinn Yang.jpg 

(這就是榮獲企鵝評鑑三星戴花,楊文信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DVD + CD 組封面)

 

聆聽楊文信的演奏,總讓人有端坐咖啡廳一踽,靜靜凝視窗櫺間透出日光的感受。自幼深受德奧文化薰陶養成的他,音樂中總存在嚴謹的邏輯分析,但他並沒有停在這裡。他是那種可以在德奧式架構下摻入個人情緒的箇中好手。他與另一位女大提琴家顧德曼 (Natalie Gutman) 都有如此極為類似的特質:他們都能在音符中找出表達個人情感的地方,卻都不會讓情感氾濫過頭,音樂嚴謹依舊、架構依舊、細膩依舊似乎這樣的音樂家,在台灣,命定就是只能尋得知音三兩?

 

正因如此,十月中旬,楊文信應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之邀演出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才更讓人期待。

 

自從杜普蕾於 1960 年代與巴畢羅里爵士灌錄那套絕世名演後,其他所有大提琴家碰上這首曲子,多多少少都會不自由主地被杜普蕾牽著鼻子走。這首最不具英倫含蓄氣質的曲子,碰上楊文信的德奧風,會綻放多少新意,著實令人好奇。

 

我必須說,這可能是我這幾年聽到的現場大提琴協奏曲演出中,水準數一數二的一場。

 

著名的第一樂章,悲悒沈鬱依舊,但楊文信並沒有落入自我沈溺的窠臼,套一句選秀節目的評審常講的一句話「不用多,表情作到就好」。同屬慢板的第三樂章,樂句處理更是美得令人屏息:表情豐富,樂句細膩,沒有浮泛的舞台作表,但那一股深沈的投射力卻輕鬆充滿整個大廳,自然而然把聽眾拉進他構築的世界裡。兩個快板樂章雖然採用偏快的速度處理,卻未聞兵荒馬亂之感(前一陣子聽完另一位著名大提琴家的協奏曲演出,兩相對比,我更確信自己的感覺沒有錯)[註1],牢牢的掌握樂曲架構(這可說是德奧派演奏家的本事),也牢牢掌握住自己手中的樂器。這才是真正的大師手筆:試想,多少嘗試在快板樂章以風馳電掣之勢表現自己淋漓技巧的「世界知名」演奏家,都弄巧成拙的因而露出自己修為不足的馬腳?

 

但更令我訝異的是其中一首安可曲,他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第一樂章。雖然是安可曲,他的演出卻如同他在 CD 中的演奏一樣,從頭到尾一絲不苟,沒有譁眾取寵的過份快慢明暗對比,沒有故弄玄虛的自由拍處理(我相信有些朋友已經猜到我在批判哪一位演奏家了)[註1]。就像他在演奏協奏曲一樣,態度依舊認真,讓人打從心裡感受到他認真作音樂的誠意。

 

(這是楊文信的第二套巴赫無伴奏第一號第一樂章「前奏曲」錄影,地點是瑞士山中的一個小教堂)

 

有些演出,觀眾會被台上演奏者突提的舞台作表或快慢明暗對比驚人的演奏方式吸引,但,聽過就忘。有些演出,或許不存在這樣視覺與聽覺的表面效果,但離開音樂廳後,你會發現,這場演出還一直在你心頭徘徊不去,咀嚼再三。

 

楊文信的演出,正當後者,這才是他真正可貴的地方。

 

(本文已刊載於第 139 期「樂覽」雜誌)

 

[註1] 

考量到這篇文章當時是要登在雜誌上的,這種「涉及其他演奏家」的批評,我就沒有講明,現在在部落格裡可以說清楚了:我所批判的是 12 月 10 日與 NSO 合作的王健。老實說,我抱著很大的期待去聽,可是失落更大。過度放大的對比,卻處處粗糙,不夠細膩,快速樂段超快,音符卻又太過黏膩,走音拖板的部份多到可以再寫一首曲子的地步。此外,大提琴音色也很「詭異」(不誇張,這是我當天當場的感受)。同樣拿來當安可曲的巴哈無伴奏第一號第一樂章,對我來說,王健處理得實在太輕忽、太浮誇,一點都不嚴謹,好像開玩笑一樣。拿來跟楊文信一比,我又大嘆了一口氣:也未免差太多了吧!

 

[註2]

這次的演出,我沒給到滿分,原因出在樂團。楊文信如此層次分明的精彩演出,樂團卻顯得有點呆板,跟不上楊文信營造的情境,這成了當天晚上最大的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