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低迴李爾王」的演出一直相當期待,除了因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外,法國女導演有個很好的想法:讓一位聽障演員主演李爾的小女兒 Cordelia,強化 Cordelia 一個很重要的動機:「我的愛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我的嘴」。

 

確實是個很好的想法,落實在劇場演出中也確實強化舞台上的衝突感,但整場演出卻讓我坐立難安,一直想起莊裕安曾經挖苦那些將文學改編為歌劇的法國歌劇作曲家:不管公園裡是否掛著禁止踐踏的牌子,只要有好陽光,他們便進入草皮行日光浴。

 

天啊,又是個法國佬!

 

就好像 Boito 自己寫的 Mefestofelis,全長三個多小時的龐大歌劇,最受好評的竟是序幕「天上序曲」,這場「低迴李爾王」,我最喜歡的也是一開場:先從第五幕第三場,戰敗的 Cordelia 與 Lear 一同被俘開始,兩位演員都沒有任何台詞,只是端坐在台上,Cordelia 橫身臥在 Lear 懷中,字幕打出這一場 Lear 的一段話。最後,字幕打出「這場惡夢的開端」,才讓戲正式開鑼。

 

其實舞台上許多的元素都很有創意,也讓人激賞:風格獨具的現場演奏音樂、演員收放自如的演技、不指涉任何時代、文化、地區的服裝、極簡又靈活的舞台設計。基本上,這些成功的元素加在一起,應該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演出了!

 

但我卻不認為這場演出成功了,因為整部戲的基礎:劇本,壞了一場好戲!

 

劇本?莎士比亞的劇本怎麼會有問題?

 

問題絕對不是出在老莎手上,我也沒那個斤兩去「獨排眾議」的說「King Lear 是個爛劇本」。四大悲劇絕非浪得虛名,除非歷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品味有問題。問題出在改編的人的手上 -- 又是個法國佬!

 

法國人非禮經典的案例不少。比如 Thomas 將另一部大悲劇 Hamlet 改編成歌劇,原先是個死傷慘重,一路悲到底的大悲劇,可到了 Thomas 的手上,Hamlet 居然沒有死!Berlioz 與 Gounod 改編 Faust 更是不遑多讓,Berlioz 完全曲解原著第一幕的情節,Gounod 則硬是塞進法國大歌劇標準公式「芭蕾、飲酒歌、發瘋場景」,變成一部俗不可耐的愛情大悲劇。

 

而這場演出的文本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著中有兩條重要平行故事線,一條當然是 Lear 與三個女兒(Goneril、Regan、Cordelia)這一組,另一條則是 Lear 的重臣 Gloucester 與他的兩個兒子 Edgar 與 Edmund 這一組,而這兩條初始平行的故事線,隨著劇情往下走,會漸漸糾纏在一起。此外,Goneril 的丈夫 Albany 公爵更是在最後一幕扮演重要角色。不管舞台上要如何進行,基本上,這幾條線算是整個劇本的骨幹,不能動得太厲害,否則很難去自圓其說。

 

結果,導演毫不客氣的把 Gloucester 這條線完全刪掉,Goneril、Regan 兩個人的丈夫也消失不見。

 

Edgar 被保留了下來,但劇本中說得很清楚:Gloucester 聽信 Edmund 的讒言,誤以為 Edgar 要對他不利,決志要抓他治罪,Edgar 為求自保,只好裝瘋賣傻躲到原野茅屋中,他在這裡碰上遭兩個女兒虐待而發瘋的 Lear 與傻子。但導演刪了他的父親與弟弟,這怎麼辦呢?簡單,直接以影像方式解決,前因不提,直接讓 Edgar 以瘋子身份投影登場,變成一個似鬼非人的樣子。就整場舞台演出來說,這一段投影,根本沒有存在必要,是個「盲腸角色」,因為接下來 Edgar 也不再登場 -- 還滿「白痴」的。

 

我看到這裡時,快受不了了,很想轉身離開觀眾席。但後來,我按下怒氣,決定「看好戲」:我很想看看導演最後怎麼自圓其說。

 

劇本最後,Goneril 與 Regan 為了 Edmund 爭風吃醋,Goneril 毒死 Regan,但她想謀害老公 Albany 公爵的計謀也東窗事發,她羞憤自刎。Edmund 俘虜了 Lear 與 Cordelia,自作主張秘密絞死 Cordelia,順便連陪在 Lear 身旁的傻子也一併幹掉。Albany 公爵本想搭救,卻慢了一步,Lear 最後抱著 Cordelia 的屍體瞑目。主要角色幾乎無一活命,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少了 Edmund,Albany 也被刪掉,當然不會有 Edgar 揮舞正義之劍殺死 Edgar 的場景,也不會出現 Albany 公爵被迫與 Edgar、Kent 合作收拾殘破國家的結尾。這舞台到最後會怎麼樣呢?

 

那結尾真的是亂搞。Regan 的管家 Oswald 從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忍者,偷溜到法軍陣營裡,殺死 Kent,直接俘虜 Cordelia 與 Lear,然後把兩個人統統絞死,好厲害!法軍會這樣毫無防備的讓自己的王后與王后的爸爸被抓耶!Goneril 與 Regan 為爭奪統治權而自相殘殺,原來這兩個人這麼愛權力,不愛男人啊!前面悲劇的鋪陳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又十五分鐘,最後我寫的這兩句「最後結尾」,幾分鐘就「搞定」-- 而且前面一點線索都嗅不出來!

 

我同意最後不一定要把 Albany 公爵的結尾搬上舞台,就如同 Boito 改編 Othello 時,讓大幕落在 Otello 自刎,抱著 Desdemona 的屍體斷氣,那是個超越原著的改編。但基本上,當劇本已經被改得支離破碎時,對我來說,不管怎麼結尾,都會覺得很怪,而且我不認為最後的結尾是個「成功的自圓其說」。

 

更糟糕的是,刪了一堆重要角色,導演卻又加了一個「旁白」,戲份很重喔!他也是位聽障演員,除了演出法國國王外,泰半時間都是對某個場景下註腳!這個角色的多餘程度是:每個人對劇情有自己的想法,導演卻試圖用這個演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觀眾身上,也就是說,把觀眾「詮釋」舞台演出的可能性整個「一元化」了。

 

我頭一次因為劇本的關係而幾乎要否定掉一場舞台演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