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kespeare 寫的 Othello,劇情、結構,再單純不過。一個奮力突破膚色、種族藩籬,戰功彪炳的黑人大將軍、一位聰慧又勇於追求真幸福的貴族後代女子、一個滿腹奸巧,口蜜腹劍的旗官,組成一部令人顫慄的悲劇。

 

我曾經提過,Othello 是我最不忍心看下去的戲劇,舞台劇與歌劇都是如此,因為這部戲有太多讓人掩卷嘆息之處。Iago 所設下的每一步棋,其實步步險,只要橫生一點點枝節,就會被破壞殆盡,也不會發生最後 Othello 慘殺 Desdemona 的結尾。這跟 King Lear、Hamlet 與 Macbeth 全然不同。Othello 的輕信、Emlia 對丈夫的愚忠、Desdemona 的無辜可憫,加上 Iago 狠心操控一切的惡毒心腸,一路通向最後的悲劇結尾。

 

可以說,我是忍著那種不忍,一路看下去的。

 

果陀二十週年,挑戰這部作品,最大的噱頭當然是找來兩位舞台劇界不世出的頂尖資深戲精李立群與金士傑。我是很期待的,因為李立群有驚人的舞台爆發力,金士傑則有著無人能比的深沈。

 

金士傑的 Iago 實在太可怕,一舉手、一投足、一言語,分明就是這個大壞蛋的實化。他沒有激動的舞台表現,反而運用細緻的動作、變化多端的念白,製造出一種極度駭人的氛圍。Iago 在這個舞台上的份量本來已經不輕,金士傑將這樣的份量放大了無數倍,充溢整個舞台!

 

真真是大師手筆,因為這個角色就是不能「過」,「過」就不對了,因為 Iago 就是這樣有耐性等候機會的人。金士傑「不過」,卻無時無刻讓人感受到 Iago 內心的奸巧。Shakespeare 精彩無比的劇本當然是重要因素,而金士傑也真不辜負 Shakespeare!他絕對是這個舞台上唯一吃透自身角色的角色。

 

如果哪一天,有人想搬演 King Lear,請你一定要找金士傑。他是我心中演出這位先昏庸、後發瘋之老王的不二人選!

 

與之相對是大將軍李立群。超級硬底子大腕的實力當然無可否認,情緒飽滿,用心至極,但看到最後,總感到不足。應該可以這麼說:李立群「演戲」的痕跡,與金士傑相較,明顯很多,幾處的情緒處理也感覺有點怪。比方來到賽浦路斯港邊與 Desdemona 相會的場景,給我的感覺是「大將軍變青少年」。另外,我不知道為什麼,李立群要用很多很奇怪的聲音來表達 Othello 的掙扎(對了,這似乎是李立群的習慣,語助詞用得很多)?要表達 Othello 的掙扎,應該還有很多種演法吧?來個背對,一點的顫抖,一點的矗立。阻止  Cassio 酒醉鬧事的出場也全然沒有統帥的架式。你看歌劇裡,Otello 一出來阻止鬧事,就是男高音的一聲凌駕一切的呼喊,光氣勢就贏了舞台上其他所有角色呢!(害我想到那管「金色小號」,60 年代的唯一 Otello:義大利男高音 Mario del Monaco)

 

因此,金士傑演出的黑暗,才會更為如此放大,這舞台的一切都向 Iago 頃斜過去了。儘管劇情上是 Iago 在布局,但 Othello 的表現如果沒有與 Iago 分庭抗禮,也就會讓人覺得這一切「發生得也太理所當然了點」。

 

蔡燦得演出名門閨秀之女,演來近乎恰如其分。不妥之處,就是在戲的前半段,Othello 還未直接對 Desdemona「發飆」前,稍嫌太活潑了點,不大符合名門家風;後半段衝突表面化時,情緒也稍嫌外放。Desdemona 與 Othello 就算再恩愛,以當時十七世紀的歐洲與貴族習氣,Desdemona 應該有一種年輕少婦的貴氣與矜持,也因此,才會如此小心翼翼的維護自己的婚姻。

 

到底該如何定位 Desdemona?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困擾梁志民與蔡燦得很久吧?

 

我們看 Boito 與 Verdi 合作的 Otello,因為 Verdi 在 Desdemona 身上大多數譜寫長線條小提琴的主題,於是營造出一種帶有成熟優雅少婦的皇家氣質。歷來演唱這個角色的女主角,也多數朝這個方向發展。但這是 Shakespeare 的本意嗎?

 

這個謎似乎無解。但至少我會比較期待舞台劇版的女主角也比較朝這一面向靠近。

 

呂曼茵的 Emilia 還不錯,和 Desdemona 在劇本中感受到的性格反差做得很明顯,雖然最後揭發 Iago 奸計的表現,有點小 over,但說服力是有的。

 

幾個主要配角都讓我有點傻眼。何戎的 Cassio 在最後幾個場景看起來實在不像個軍人;舒宗浩簡直把 Rodrigo 丑角化了,這是我最不滿意的作法 -- Rodrigo 好歹也是個威尼斯士紳啊!其他配角的演出也大都過於表面,太廉價了點。

 

但整部戲最讓我「倒彈」的是最後的結尾。

 

Shakespeare 的劇本,結尾也是我比較覺得可惜之處。最後 Iago 被抓回來了,幾個角色還拉雜了一堆,Othello 才自刎。雖然劇本中沒要求演出他最後的下場,但已經有點淪落到「道德劇」的氣氛,結尾讓 Rodovico 的台詞收尾更是壞了悲劇氣氛。

 

這一點,改編歌劇的 Boito 看穿了。在他的劇本裡,Otello 先是一段令人心碎的懊悔告白(Verdi 譜上的音樂更讓這段告白充滿令人心碎的感覺),然後立刻自刎,接著掙扎著爬到妻子身邊再吻她,而後斷氣,幕就落在這裡,悲劇氣氛維持到最高點。我個人覺得這是 Otello 最棒的結尾。

 

沒想到果陀這個版本更是「道德劇」到了最高點。因為最後真的出現 Iago 受絞刑的場景!這個結尾完全把悲劇的感覺一筆勾銷了!如果整部戲停在舞台上的紗幕覆蓋在 Othello 與 Desdemona 的身上,那絕對是絞心淒美的完美結尾。可惜呀可惜,多了最後那兩分鐘的絞刑場景,完全是畫蛇添足的「盲腸結尾」。

 

果陀已經擺明這是「濃縮精簡」的版本,一路看到最後也覺得改編濃縮得很好,怎麼最後來一個這麼廉價的敗筆?

 

還有,我實在不瞭解,一定要用紅色、綠色等燈光從舞台後照出來呢?一定要把劇中人的情境「實像」得如此表面嗎?也是一個太廉價....好吧,我只能說我比較喜歡來點抽象之美....

 

看著手上那張全場票價最低的 1000 元票卷,實在感到些許的不值....(是的,本場演出的最低票價,就是 1000 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