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四年前吧,曾經參加過一個弦樂團「來去弦樂團」,成員都是業餘樂手,水準平平,玩音樂娛樂自己,每年外出公演一次「驚嚇路人」,也自得其樂。小的我,拉得不怎麼樣,竟然還被丟到第一小提琴去(理由是高把位問題不大,技巧也勉強 OK),打混摸魚也頗愉快。



後來因為一些因素,就沒有繼續參與了,但是與裡面的成員還是保持聯絡。



去年,團裡慶祝六週年,首次在團慶會中舉辦對內小型音樂會,我以「老朋友」身份出席。只是太久沒練琴,不敢上台嚇人,就獻唱兩首莫札特的歌劇詠歎調(Don Giovanni 裡的「小夜曲」與 Le Nozze Di Figaro 裡的「不能再飛了,蝴蝶啊」)。因為與伴奏搭配練習不足,演出情況只能算平平吧。



今年又來了,又是團慶,又要大家提供節目。想想,還是唱歌吧!



這次挑了三首曲目,只有一首是歌劇詠歎調,那是選自 Offenbach 最後一齣歌劇 Le Contes D'Hoffman 第二幕開頭,最有名的「船歌」 Belle nuit, o nuit d'amour。



這首曲子本來是次女高音二重唱,可是因為太美了,而且單一旋律線很清楚,所以也可以改編成一人獨唱。管弦樂伴奏相對也單純,因此以鋼琴伴奏,氣氛不會少。



至於另外兩首,我挑了 Franz Schubert 的藝術歌曲。



Schubert 的藝術歌曲,是他最為人熟知的,「歌曲之王」的他,一生寫了六百多首德文藝術歌曲,質量均優,更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曲。這些曲子的表面技巧大多不難,音域也寫得很適中。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這種藝術型態其實很類似民國七十年代的民歌,以朗朗上口、人人可唱為主要目的。



只是,這些曲子要唱到懾人心魄,也不容易。藝術歌曲的情感大抵非常之內斂,伴奏又只有一台鋼琴,演唱者必須以「滲透」的方式,一點一滴的把歌曲裡的感情傳遞到聽眾。加上語言的障礙,德文藝術歌曲對非德語系的歌手來說,其實都很困難。



我並非要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六百多首歌,我並不需要挑很難的,挑「簡單名曲」,任務即可達成。



「初選」時,我列出 Heidenroslein(野玫瑰)、Die Forelle(鱒魚)、Standchen(小夜曲)、Erlkonig(魔王)、Der Lindenbaum(菩提樹)與 Schumann 的 Die Beiden Grenadier(兩個擲彈兵)。



接著,邊聽 CD,邊對照樂譜演唱、思索後,先把動聽但比較短的 Heidenroslein 與 Die Forelle,以及較長,情感灰暗的 Der Lindenbaum,加上很長,且不容易表達的 Die Beiden Grenadier 給排除,列為「備胎」。



正選出爐。Standchen 與 Erlkonig。但正因為這個選擇,另外那三首被我踢掉的,不能就這樣「算了」,得列為候補。這是為什麼呢?



Part 2 告訴大家理由,順便介紹這兩首動聽的藝術歌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