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實在不是迷思,而是一個事實:對任何演奏家來說,莫札特都是最難的東西。總有樂評家會半開玩笑說:只有小孩跟「道家」,才能詮釋出最夠味的莫札特。演奏家越是機關算盡,越不可能把莫札特演得滿座粲然,請翻開過去錄音史中公認的幾位莫札特名家:Karl Bohm、Bruno Walter、Geza Anda、Nathan Milstan、Murray Perahia....幾乎都是此道高手,換成武林名言大概就是「大隱隱於市」、「見血於無形之中」,內功深厚,無人可比。



因此,當吳天心要與 NSO 合作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時,老實說,我並不怎麼看好。



我絕無輕視吳天心的意思,相反的,她是我相當欣賞的一位年輕小提琴家。數年前她在國家演奏廳的獨奏會,就讓我大為驚豔,還寫了一篇讚美的樂評,與自由時報力爭後擠到版面一角刊登出來。但,在這篇樂評中,我也提到當天的 Brahms (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還是不夠圓熟,是當晚演奏會中我比較有意見的演出。



對一位青年演奏家來說,技巧是基本要求,因此,我相信對吳天心來說,Tchaikovsky、Paganini、Sarasate 等人的炫技作品應該已是勝任愉快,但需要高度內涵的 Brahms 就會暴露出演奏家人生歷練不足的問題。



至於莫札特,那更難了。那種莫札特特有的天真、典雅中帶著狡黠的特性,總會讓所有偏好過度詮釋或習於大開大闔的演奏家摔個鼻青臉腫(然後我們就會隱約聽到莫札特躲在暗處掩嘴偷笑的笑聲 XD...)。



這次我不看好的原因,除了莫札特,吳天心還得面對一位「老江湖」,Gunter Pichler,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 (Alban Berg String Quartet) 第一小提琴手。Pichler 與 ABQ 在樂壇聲名卓著,莫札特也是他的拿手好戲之一。這就有點像當年 Decca 錄製 Solti 指環「齊格飛」第三幕碰到的狀況:在 Wolfgang Windgassen 確定接手演出前,原訂的年輕男高音碰上老經驗的 Hans Hotter,不管聲音再好聽,經驗值差距過大,還是讓整個演出得不到應有的平衡與火花。



很明顯的例子:第一樂章的序奏,Pichler 手下的 NSO 演出音色層次分明,均衡節制又不失量感的旋律線,但樂團總奏結束,小提琴準備進場時,吳天心卻「暫留」後才下弓,接著才發現為什麼要暫留:前後風格的對比太大,不止是速度上的,也包括音色、分句等等。如果說 Pichler 發出的內功是 40 年功力,吳天心的內功真的就顯得優雅有餘,而深度不足了。



不知道是吳天心太緊張(近鄉情怯?)還是有其他因素,總覺得整首曲子,從第一樂章走到第三樂章,吳天心都非常小心的在寫作,可是太小心了,像是手裡捧著一缽透明的細瓷,走在一條鋼索上,動輒得咎就要摔得粉碎,聽得讓人不得不為她感到緊張。更糟糕的是,整部作品的架構並沒有做出來,好似拿著幾陀陶土,這邊捏出一個好東西,那邊捏出一個好東西,但是整合起來並不是一個有完整架構的組合。聽得出很多很美的樂句,但這些零碎並不能成為一個整體。終歸到最後就是:太小心了,小心到一個地步,反而見樹不見林,不僅自己半迷失在莫札特佈下的陷阱裡,也把聽眾一併帶到陷阱裡去。如果沒有保持清醒的 Pichler,我們還真不知道出口在哪裡。



但我們能苛責吳天心什麼嗎?我覺得苛責是不公平的,畢竟她才二十好幾,她還有很長的音樂生涯,她還有很高的可塑性。膽敢接受 NSO 的邀請,演奏對年輕音樂家而言最困難的莫札特,可謂勇氣十足。



我衷心期待,有一天,我能聽到吳天心演奏出更圓熟的 Brahms、Bach、Beethoven 與莫札特,相信那時也是吳天心真正成熟的時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